查看原文
其他

如果你要说孤独,就不能只说孤独

布兰达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-10-11

记得之前有一张流行很久的图,关于孤独的等级。

你是第几级?/小红书

孤独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体会到的一种心理感受。

成长过程中,总是会遇到那些需要一个人承受的日夜。

一个人成熟的标志,大概就是可以独自熬过那些孤独的日子,在迷茫和绝望中找到人生的方向。

随着社会发展,人们对身体接触变得愈发谨慎,对爱也变得更加难以用行动表达,更别提隔着手机建立亲密感。

伊丽莎白·冯·塔登在《自我决定的孤独: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》一书中提到,有研究证明,在波多黎各,人们在小饭馆里的一场谈话中,平均每小时身体接触约180次,在法国是30分钟110次,而在美国则只有2次。

《不要碰我》

或许,在日常生活中,你从未注意到自己在无意之中拒绝亲密关系,也从没觉得孤独。

但细细想来,那些羡慕别人的瞬间,大抵还是孤独的。

我们整理了一些读者关于“孤独”的留言,一起来看看,孤独,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?

@叫我不拖拉!

   当热闹都是他们的时候:

众人庆生狂欢下的漠然离场

机场离合悲欢下的与我无关

万家灯火中没有为我亮的那盏

想要分享时翻遍通讯录找不到想说的那个人的时候

苍凉的孤独感就来了。

@容子 

我觉得在学校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最孤独。别人都是成对的,要么就是四五个人一起吃饭,而我一个人孤零零!没有饭搭子。

@随心随缘 

孤独感是身处繁华的城市、街巷,却面对陌生人的接踵摩肩,无所适从。
当过年的鞭炮声起,电视剧里迎接新年的钟声;当十五的元宵节、端午节,身居于楼室,怀念在天堂的亲人,心倍思亲,感到孤独不已。

@秀儿

看到以前玩得好的朋友和别人开心地玩,而自己却是一个人。

放学后楼梯里只有一个人在走,感到很孤独,不过有时候也很享受孤独。

@萧傲 

万家灯火如繁星,皓月当空独自行。
—《加班后的夜》

孤独的感觉不能转移,不能死去,只会慢慢膨胀。/《德州巴黎》

@空树叶

很想自己一个人去很多地方,但是又不敢,有点害怕那种自己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的感觉。

不过自己一个人也很好,无所谓有没有人一起了,反正以后都是要一个人去做很多事的。我感觉孤独是人生的常态,总要习惯的。

@楼顶の月亮

现代很多人独立,当然副产品就是孤独。没有体验过陪伴带来的愉快,我可能比较享受孤独。独自在西安逛大唐芙蓉园,去寻找美食,亦或是带本书独自去旅行,我都不太会感觉孤独。但恋爱期间,有人陪我逛公园,一块去吃烧烤,给我剥虾,失恋后我再独立做这些事时,就觉着很孤独。

@山猫 

我将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,这样我就没有时间emo,也感受不到孤独了。

@Berry

每次放假从家里回到自己的出租屋,就会有种不知所措的茫然,是一种空心的孤独感;或者一觉醒来发现月光已经洒满窗台,我坐在飘窗上,看着万家灯火,会在想如果有个人陪着就好了...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享受独处,在边界感越来越强的现代社会,我总是害怕打扰别人,也怕被别人打扰。习惯会让人适应,也更加享受这种感觉~

@土耳其冰淇淋 

每个人总需要一些时光独处,我并不会感到孤独。

《玛丽和马克思》

@橙色预警

走着走着或下楼梯或洗澡的时候,一瞬间,孤独感席卷。初中的时候这种情绪总是偶尔猝不及防地撞上我,难言的情绪,就像攫住了心脏,品尝到类似窒息的感觉。即使我和朋友一起走着,那种情绪也会猛地一下握住我的心脏,虽然片刻它就会离开,但作用中和作用后都让我不得不体验着那种情绪。突然看到这篇文章在说孤独,一直以来我都想去概述当初的情绪是什么,或许它叫“孤独”,即使每个时段都有着自己的搭子,但孤独难以避免。享受却又担忧着孤独,此刻是这种状态,孤独和不孤独都有着自己的快乐和不快乐。

@空树叶

有时候一个人走在路上,看着别人一路谈笑而行;还有和同伴一起,同伴都去参与到周围的活动中了,只有我一个人不喜欢参与,没有加入,只是看着他们的狂欢;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,在学校和朋友可以一直说话或者听朋友说话,现在有了手机和玩手机的时间,朋友不在身边,一整天除了群消息,没有任何一个人来找我聊天,家人也很忙,很少联系我。

@欢

孤独,可能就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吧,不会有一个人能明白你所有的点,从这个角度说,我们都是孤独的,知己难求。

《花束般的恋爱》

@橘子

人不是一个人呆着就孤独的,有时候哪怕很多人也会感觉孤独。有时一堆人聊天,自己插不上话,这个时候就会有点落寞,感到孤独,不融入;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呆着,刷短视频,突然就会感觉到孤独感油然而生。

@橘

看到好看的景色拍下来却没人可以分享。

@畅于尘

感觉生命中孤独的时刻是一瞬间的冲击,长时间的自我会习惯。但周末长时间的午睡后,醒来一个人看到夕阳,周遭寂静,手机没有一条讯息,金橘色笼罩着昏沉的思想,感觉世界只剩下一个人,孤独感油然而生。

@清蒸一口气

要写孤独,就不能只写孤独,应该写和朋友胡吃海喝过后独自回家,写看完演唱会后剩下自己一人的落寞,写自己一个人在傍晚睡醒之后的迷茫,写想点外卖找不到人一起拼单,写做不出一人份的饭菜。
《她》

@筱zero* 

人为孤岛,首先这孤岛并非绝对的,它是一座紧挨着海浪和风声的孤岛,它总有它牵挂的人和事,但它成长靠的是自己。其次成为孤岛是因为在意边界感,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起码的边界感,就容易产生矛盾,故而边界感是保护自己,也是利于他人的。

@贪 嗔 痴

创作的时候最孤独。得专注,得坚持,保持对目标的心无旁骛。拥有非凡的抗压力,非凡的忍耐力,非凡的勇气。

@鲨破浪

当社交隔离、失去亲密关系、缺乏对自我认同和存在意义的理解和满足时,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和失落。但我自己觉得孤独并不总是消极的,它也可以是自我反思、个人成长和寻找内心平静的时期。

《她比烟花寂寞》

@蓝桥

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不为过,成熟的时候放弃什么都不为错,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,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,本性善良的人都比较晚熟,并且被劣人催熟,后来虽然开窍了,但仍然善良与赤诚,不断寻找同类,最后变成一个孤独的人。

@Ris

对孤独有感觉只是那几个孤独的瞬间主动或被动地集中起来了,孤独起码不被伤害,自己也不去伤害别人,就已经很棒了。

@么世远 

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,都是孤独的个体。人人都被困在一座铁塔中,相互之间只能通过各种符号——语言、文字、艺术作品—来传达思想。然而,这些符号却始终没有一种互通的价值,它们的意义总是不确定。
——《月亮和六便士》

@Funes

小时候我认为我的孤独是自己的选择,不喜欢的活动不想参加,不喜欢的人不想见面,童年可以无忧无虑是因为接触的人少,事情简单,生活范围就是家—学校的两点一线。但是慢慢长大才发觉所谓的“不喜欢”成为常态,然后质疑自己是不是出了问题,为什么别人能适应,就你不能?到底是矫情作怪,还是你真的灵魂不一样?我喜欢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,但是生活也一点点打碎我的骄傲和价值,慢慢活成“一摊烂泥”,这时候的孤独已经不是我能选择的了。现代社会好像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,我们匆匆忙忙,因为每个人都会焦虑(至少我身边是这样),如果有足够的能力离开束缚心灵的狭小天地,我想对孤独在那个时候也会安之若素。

《她》

@三三310

自从长大成人以后,孤独的感觉越发强烈。小时候孤独是觉得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,身边没有同龄人可以一直陪伴;长大后孤独是发现人和人之间真的只是个体,父母逐渐老去,朋友不能常聚,反倒是网络上虚拟的朋友们天天聊得火热,相互取暖的是孤独的灵魂,是寂寞的伴侣。那么究竟做什么能摆脱孤独呢,结婚吗?另一个人能否像你自己那样那么了解你?时常感觉生命的空虚,生活有时候并没有意义,也许存在即是真理,感受到孤独本身就是思想独立存在的价值。

@海拉鲁伊鲁卡

怎么定义孤独的感觉?好像没有感觉到过。

@厌恶这个世界

既然都感觉孤独了,何必把自己脆弱的一面表现出来。

@路莹

没有人是一座孤岛。

@羊=鱼

一个人生活,如果内心丰盈,物质精神都不会感觉孤独。与人聚居,心不和,神离貌合,内心也会觉得孤独。一个人的独处是孤独的表面,内心的不安、他人的不解才是孤独的本质。

@寒色

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,不论是社交层面还是心理层面,孤独都已经是一种常态,适应才是王道。

《海上钢琴师》

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开放:在未来,人与人接触时占主导地位的是毫无顾虑的互相亲近,还是充满怀疑的控制欲望?

可以自主决定接触的对象能够成为让人安心的常态吗?

看似已经被克服的非自愿与攻击性接触还会卷土重来吗?

未来在闪着光,要如何平衡人际交往中的度,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。

借用社会学家赫尔穆特·普莱斯纳的说法:想要使“人际交往”让人感到舒服,依靠“从来不会过分亲近或疏远”的细腻是唯一的途径。


《自我决定的孤独: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》

[德]伊丽莎白·冯·塔登 著/ 顾牧 译

广东人民出版社


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?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,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,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,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,在线教育......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,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。这是“社恐”的福音,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?本书试图告诉我们,孤独是如何自当代社会中发声的,它不窥视人心,不要求个人的自省,而是从生理学、历史和文化,法律和政治的“外部视角”,为当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。



记得点赞 / 分享朋友圈哦 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